首页 · 专业认证评估 · 认证动态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反馈意见对特教认证的反思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反馈意见对特教认证的反思   高宏 

12月18日上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认证进校考查专家反馈会在我校西校区尚远楼2楼会议室召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庄辉明组长针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建议。专家组其他成员分别就学生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毕业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特殊教育专业申请2022年专业认证,针对专家的意见,对有可能打B和C指标进行反思,以推进我院持续整改。 

反思一:考查专家组长庄辉明指出:学校虽然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但没有把重点落实到持续改进,没有对改进的依据、改进的措施以及改进的效果进行跟踪,作出明确的规定。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使评价结果应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实际效果得不到保证。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不实不细,没有结合专业的实际和特点,没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基本上照抄和复制了学校的实施办法。毕业要求达成的依据和方法不尽合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还没有完全覆盖,学院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还只是刚刚起步。建议:学校要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师范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加强学校层面的宣传、统筹和协调。要让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在全校教师特别是承担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中,形成共识,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一起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责任,要统筹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院等承担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依据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科学实践教学课程四大板块,对于培养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而言,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四大模块,缺一不可。如何整合四大模块的课、齐心协力的为师范生的培养服务,仅靠专业人士实现还不够,还需要增加血液,需要学校出面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师和毕业学生及各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已经出台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修订,持续改进。对实施办法、评价结果、改进依据、改进措施以及改进效果的跟踪作出明确的规定。 

反思二:首先,学院和专业根据学校的政策文件,结合专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具体落实,真正做到从制度上和行动上保障认证工作和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要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对应每一门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以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内在联系。提高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其三,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完善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以及持续改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性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的举措,促进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学院和专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专业认证及与外部评价手段的推动,在切实有效运行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到持续改进、持续提高、持续发展。 

反思三:关于培养目标。按照认证的要求,需要考察专业理解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含义,理解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修订机制,并立即运行。要有制度保证,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重视合理性评价与修订过程。在文学院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虽然看到了用人单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但是,这两类利益相关方面的实际的参与量太少,覆盖的面不广。这些不足将会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培养目标修订的准确性。因此需要专业在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和修复,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之外,要特别重视用人单位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加强与用人单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调,积极的争取他们的参与。同时,要注意运用大数据,尽可能扩大专业相关方的参与面,增加问卷调查的样本数量,提高问卷设计的针对性,以获取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切实做好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与修订。 

反思四:关于学生发展,按照认证的要求,需要考察专业是否建立行政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建立了形成性评价机制,但是,在学业预警的坚持形式上比较单一,侧重学业结果的评价和建设,而对于学业的过程性评价与监测有所不足,致使预警的效果往往显得滞后,预警期制度不尽完善,影响师范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目标的实现。 因此,要更多的关注师范生学习的过程性监测评价,尤其要关注存在缺乏自学方法,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心理压力过大,跟不上课程学习进度等状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的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学业有困难、有问题的师范生尽快地调整心理和学习状态,努力的达成毕业要求。 

反思五:专家成员张岩泉教授通过现场走访、听课、看课、访谈、交流;查看毕业论文报告、考试试卷、教学管理文件等发现课程设置不够精准,个别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支撑程度的认定不够清晰,在专业培养与师范教育融合共进的某些认识层面欠缺。建议调整课程结构,要厘清军事理论等强制性的必修课程与教育教学环境、专业、教育、师范等的辩证关系及逻辑。在不断提升能力素质的前提下,加强改进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与教育教学。 

反思六:针对指标2.7学生反思,发现掌握反思方法或技能的能力不强,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不足。通过毕业论文、试卷、实习报告,发现该指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管理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部分课程与指标点对应关系的需要改进。 

反思七:针对指标5-4,发现教师对课程归属感不强,分类评价标准要改进。 

反思八:专家成员范小伟教授指出,指标3.1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主要表现部分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不准确,部分课程不能对毕业要求形成强冲突,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对学科教学支撑不足,影响较大。 

反思九:指标3-5学院制定的课程体系和理性价值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过于宏观,缺少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不利于评价规范化实施。 

反思十:指标7-4持续改进制度不健全,分析改进不明显,要将持续改进形成常态化。 

反思十一:专家成员费明富校长指出:指标4-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有待加强。三习(实习、见习、研习)贯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未见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独立运行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大纲未能发挥指导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专业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思想上进一步给予高度重视。二要重视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各自的独立性,努力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完整,要素完备,三习贯通。 

反思十二:指标4-5评价实践基地,教育实践考核标准需要进一步梳理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标准、毕业实习考核结果分析报告等文件中均有关于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数据,但执行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 一要梳理既有的教育实践考核标准,建立从学校到学院,专业再到基地,学校上下一致的教育实践考核标准,力争兼顾实践程序和实践效果的考核,严格教育实践评价机制执行。二要形成教育实践能力,达成评价和改进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2-21 09:26:46

文章阅读量
0